周昭王,西周的第四位天子,雄心勃勃,誓要征服南方。然而,他带着六师大军出征后,竟再无音讯。
更离奇的是,朝廷不敢公开他的死讯,连葬礼都悄悄进行,仿佛生怕天下人知道真相。
这到底发生了什么?六师大军为何全军覆没,甚至连昭王的遗体都没能运回?
周天子御驾亲征
周朝建立之初,周武王就树立了"天子御驾亲征"的军事传统。
他认为,天子应该带头冲锋陷阵,用实际行动来激励将士们的斗志。这个传统被历代周天子所延续,成为西周的一大特色。
展开剩余91%与后世深居简出的帝王不同,周天子们习惯于生活在军旅之中,他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,学习射箭、驾车、格斗等本领。
即位之后,他们更是经常带兵征战,开疆拓土。周昭王自然也不例外,他继承了祖先的优良传统,多次率大军征伐四方,广拓周室疆土,彰显天子威仪。
这种御驾亲征的做法,有利有弊。一方面,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将士们的积极性,毕竟天子就在身边,谁都会拼死效力。
另一方面,它对天子本人的要求极高,稍有闪失就可能酿成大祸。
古代战争,讲究的是"擒贼先擒王",敌人的首要目标就是周天子,这无疑增加了他的风险。
况且,天子毕竟不是职业军人,缺乏专业的军事指挥能力,一旦遇到复杂的战场形势,很容易乱了方寸。
但不管怎么说,周朝在当时是一个善战的王朝,正是因为有御驾亲征这个独特的军事传统,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,为西周的繁荣昌盛提供坚实保障。
大军开拔南下,直捣荆楚之地
周昭王继位后,多次御驾亲征,先后攻打淮夷、庐江等部落,周朝疆域一度达到空前的广大。可是他并没有满足,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加遥远的南方。
当时,南方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,那里不仅有丰富的资源,如铜矿、盐矿等,而且还有大片肥沃的土地,非常适合耕作。
周昭王看上了这块肥肉,决心将南方尽数收入囊中。
可这也并非易事。因为南方是一个少数民族部落云集之地,他们世代生活在那里,与大自然和谐共处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。
对于来自中原的周人,他们始终保持着警惕和抵触的态度,根本不愿意归顺周室。
周昭王前两次南征,虽然打了胜仗,但收效甚微,南方诸部大多依然我行我素,不肯接受周朝的管辖。
周昭王不愿就此罢休。他下定决心,要一举拿下南方,彻底解决这个隐患。于是,他再次召集大军,准备发动第三次南征。
这次行动,周昭王做了充分的准备。他挑选精兵强将,组成一支号称"六师"的劲旅,同时又广召天下诸侯前来助战,还从祖庙请出了那些沉睡已久的战车,企图以绝对优势碾压南方诸部。
据史料记载,周昭王御驾的车驾,光是陪驾的卫士就多达三百人,场面相当壮观。
就这样,浩浩荡荡的周师开拔南下,所向披靡,直捣荆楚之地。面对这支黄金之师,南方诸部根本无力抵抗,只能望风而降,被迫接受了周室的管辖。
然而,让周昭王做梦也没想到的是,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,竟彻底扭转了战局的走向。
迷雾重重的“千古之谜”
周昭王第三次南征,原本势如破竹,却在最后关头遭遇了滑铁卢。而这次失败,竟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谜一样的存在,千百年来无人能够说清其中的真相。
起初,人们还以为周昭王是战死沙场。但奇怪的是,找遍战场也没发现他的尸首,连他乘坐的战车都不见踪影。
有人便猜测,周昭王可能是被俘虏了,或者是仓皇逃走了。
然而,这都不过是无稽之谈,因为若是周昭王被俘,敌人势必会大肆宣扬,而若是他逃走,也不至于杳无音信。
再说,他身边可是有三百卫士保驾护航,想要擒贼先擒王,谈何容易?
更令人费解的是,关于周昭王的最终下落,当时竟无人敢说。从天子到大臣,从亲贵到士兵,大家都守口如瓶,仿佛这是一个不可触碰的禁忌。
即便是后来的史书,也语焉不详,支支吾吾,避重就轻。
比如《左传》就说:"昭王南征而不复。"《竹书纪年》则是简单地写道:"周昭王败,乃死于荆蛮。"可是,究竟为何败,又如何死,都没有明说。
甚至周昭王的丧礼,也变得非同寻常。按理说,天子驾崩,那可是国之大事,诸侯本当云集朝歌,为先王出殡。
可这次,周朝竟刻意对外隐瞒实情,连葬礼都是偷偷摸摸地办的。诸侯连参加的机会都没有,根本不知道天子已经倒毙他乡了。
上天震怒,降下天谴
历来研究周昭王南征的学者,对其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
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军事冒险,是周昭王不顾实际,妄图以卵击石的结果。但更多人相信,周昭王是遭遇了上天的惩罚,以至于全军覆没,一去不返。
在当时的人看来,周天子可不是简单的王,而是天命所归,上天之子。
周朝的统治,是由上天所授予的,人间一切权力都源自上天。周朝之所以能统一天下,就在于它得到了上天的眷顾。
可是,这种天命说,也给周朝的统治者带来了无形的压力。一旦周天子做了什么违背天意的事,那就很可能会遭到上天的严惩。
周昭王之死,正好印证了这种观念。在当时人看来,他之所以会在南征途中遇难,一定是因为失去了上天的庇佑。
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,恐怕要追溯到周昭王生前的某些行为。
考古发现,当时的汉水流域曾遭受过毁灭性的大洪水,造成周朝军队的惨重损失。这场洪水,很可能就是天灾的表现。
当时周人非常忌讳谈论天灾,因为一旦承认天灾的存在,就等于在质疑周天子的合法性。所以,无论是当时的史官,还是后世的史书,都选择了闭口不谈。
洪水只是表象,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。那就是,周昭王生前的所作所为,已经严重违背了天意。
比如,他穷兵黩武,不断对外用兵,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。又比如,他沉湎酒色,耽于享乐,荒废政事,失去民心。这种种恶行,无疑会招致上天的震怒。
从这个角度看,周昭王之死,绝非偶然,而是上天对其一系列恶行的惩罚。天降大任于斯人,斯人若不能恪守天命,那就只能自食恶果了。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后世的商纣王、隋炀帝,何尝不是由于背弃天命,才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?
王朝衰落,诸侯蠢蠢欲动
凡此种种,都在预示着一个残酷的现实:西周王朝的衰落,已经不可逆转。而周昭王的南征之败,则成为压垮周朝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首先就是周朝军事力量的衰弱。"六师"全军覆没,对周朝来说,不啻为一次毁灭性打击。
六师乃军中精锐,堪称周人的脊梁。多年来,正是仰仗着这支劲旅,周朝才能号令天下,让诸侯俯首帖耳。
如今六师一朝殒没,无异于折断了周朝的臂膀。从此,周天子再也难以维持军事上的优势,只能任人鱼肉,坐以待毙。
再就是天子权威的丧失。周天子的权力,本就来自于天命。如今天命所归的人死于非命,这本身就是对"天命说"的最大讽刺。
于是,人们开始怀疑周天子的合法性,甚至质疑整个周朝的统治根基。
诸侯们更是从此放飞自我,再不把天子的诏书当回事。有的公然违背王命,另立他人为王;有的则干脆自立为王,不再臣服于周。
周昭王南征不归,亦凸显周朝皇室的日渐衰微。皇族子弟大多耽于逸乐,不思进取,难当大任。
周公之后,周朝再未出现过雄才大略之人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,周朝的统治就如同一盘散沙,终将四分五裂。
总之,周昭王南征之败,历史地位非同寻常。它是西周由盛到衰的重要转折点,预示着一个王朝走向没落的历史必然。
正因如此,后世学者对此事始终难以释怀,反复探讨其中的玄机。它的背后,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天机?我们已不得而知。
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任何一个王朝,若背离天命,违逆民意,最终都难逃覆亡的命运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周昭王“南征不返”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,更折射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深层矛盾。
一位天子的消失,一支精锐之师的覆没,一个真相的隐匿,都在提醒我们:权力的巅峰往往也是危险的边缘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信息来源:《史记》、《竹书纪年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帝王世纪》杠杆炒股平台靠谱吗
发布于:山东省下一篇:没有了